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: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
元描述: 深入探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十年来的成就,从共享发展机遇、打造协作新场景、同塑经济新动能三个方面,解析京津冀地区如何携手共进,构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。
引言: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,为三地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十年来,京津冀地区同心协力,区域协同更加紧密,产业协同步伐共进,在共享发展机遇、打造协作新场景、同塑经济新动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,不断展现出新活力和新动能。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十年来的成就,揭示其背后的驱动力,展望未来发展趋势,为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提供参考。
共享发展“新机遇”:政策红利释放,产业协同加速
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,旨在打破区域发展壁垒,促进资源要素流动,实现优势互补、协同发展。近年来,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,为区域共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。从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》到《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》,政策红利持续释放,为京津冀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
政策驱动下的产业发展:
-
GE医疗磁共振东半球总部落户天津: GE医疗依托京津冀地区一流营商环境,将磁共振基地正式挂牌成为东半球总部,并建设新的研发大楼和创新中心,开启创新链延链新格局,形成“一圈三中心”的完整产业生态圈。
-
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工厂实现跨越式发展: 经纬恒润在天津设立研发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,得益于两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度互补,2023年企业产值达9亿元,同比增长23%。
政策红利释放带来的影响:
-
吸引优质企业投资: 政策红利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在京津冀地区投资,如拜耳医药、阿斯利康等外资企业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,70余个优质项目落地,总投资额超250亿元。
-
促进产业合理布局: 京津冀三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,促进产业合理布局以及资源流动,形成合力,建立国际化医疗器械发明创新、高端制造的范例。
-
打造科技创新引擎: 滨海-中关村科技园吸引了大量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,累计注册企业数量达到了5000家,专利申请量更是突破2000件,成为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。
-
促进技术交流: 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800亿元,中关村企业在天津和河北两地设立的分支机构数量超过1万家,推动京津冀地区向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迈进。
打造协作“新场景”:产业链图谱落地,协同发展提速
京津冀三地携手解决产业协同“堵点”和“卡点”问题,共同编制《推动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的行动方案》,涉及氢能、生物医药、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、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、机器人等6条重点产业链。聚焦“六链五群”,推进产业链图谱落地行动,产业协作“新场景”初具规模。
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行动:
-
生物医药产业链: 推动拜耳医药、阿斯利康等外资企业进一步加大在京津冀地区投资,70余个优质项目落地,总投资额超250亿元。
-
智能网联汽车产业: 经纬恒润在京津双城间实现跨越式发展,2023年企业产值达9亿元,同比增长23%。
-
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产业: 北京发挥高精尖产业带动作用,推动燕东集成电路生产线、小米汽车工厂等项目全面投产。
-
新能源产业: 天津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,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等落地建设。
-
大数据产业: 河北发挥资源和场景优势,推动阿里张北大数据、京车造车基地等大项目建成投产。
产业协作新场景的构建:
-
京津冀生物医药生态圈: 充分利用北京的科研技术、研发条件、人才资源,天津的转化平台和工业生产条件,河北的人力资源、空间条件以及市场优势,促进产业合理布局以及资源流动,形成合力,建立国际化医疗器械发明创新、高端制造的范例。
-
滨海-中关村科技园: 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又一“新场景”,清晰地展现了北京研发、天津转化的协同发展路径,吸引了大量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,成为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。
同塑经济“新动能”:协同发展成效显著,集群优势凸显
京津冀三地深化联动合作,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,联合打造重点园区和平台,目前已成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
协同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:
-
经济总量大幅增长: 十年来,三地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五个万亿级台阶,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.4万亿元,是2013年的1.9倍,年均增长5.8%。
-
产业协作支撑经济发展: 三地工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1.7万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2.43万亿元,累计增长43%。
-
优质企业活力迸发: 京津冀三地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100家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1450家,新增A股上市企业322家,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达到233家,数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。
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建设:
- 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: 京津冀三地深化联动合作,共同建设重点园区和载体,用好用活产业联盟、创新联合体等资源,携手拓宽典型应用场景覆盖面,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,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为京津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、示范区提供坚强产业支撑。
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:未来展望
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,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。未来,京津冀地区应继续深化联动合作,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,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。
未来展望:
-
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: 加强京津冀产业链图谱协同编制,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,形成优势互补、错位发展、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。
-
加强科技创新合作: 深化京津冀科技创新合作,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推动产业升级。
-
完善协同发展机制: 建立健全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,加强政策协调、信息共享、资源共享,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。
-
加强人才交流合作: 推动京津冀人才交流合作,建立人才共享机制,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。
常见问题解答
1.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为什么如此重要?
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,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,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。
2.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?
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十年来,实现了经济总量大幅增长、产业协作支撑经济发展、优质企业活力迸发、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初具规模等显著成效。
3.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面临哪些挑战?
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、人才流动机制完善等挑战。
4.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未来如何发展?
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未来应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、加强科技创新合作、完善协同发展机制、加强人才交流合作,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。
5.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对普通民众有什么好处?
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将为普通民众带来更多就业机会、更优质的生活环境、更便捷的交通出行等好处。
6. 如何参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?
普通民众可以积极参与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,支持本地企业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,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贡献力量。
结论:
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,取得了显著成效,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。未来,京津冀地区应继续深化联动合作,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,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,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。
